Hesperian Health Guides

鸣谢

此章节的中文来源:

译者序

本书书名原文是 Helping Children Who are Deaf,副标题是Family and community support for chidren who do not hear well,是美国西方基金会(the Hesperian Foundation)为世界上经济欠发达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的农村地 区广大聋童的家长、保育员和从事聋童教育工作的老师及基层听力工作者编 写的教育指导书籍。

这本书不仅知识丰富,而且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它不仅从听力学的角 度,而且从普通幼儿教育和发展的角度,介绍了聋童早期干预和教育的重要 性。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聋童的语言教育,而儿童出生后的前五年是其一生 中语言发展最快的时候,被称为“黄金时期”。语言是人们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儿童语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其智力、心理和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可是 大多数听障儿童(聋童)的语言之路走得非常艰辛,付出很多的代价。儿童 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和交流中学会的,为了让听障儿童尽早 学习一门语言(口语/ 手语),家庭和社会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其 实这种帮助在很大层面上指的是家庭和社会对聋童的接纳和认同,这种接纳 和认同具体说来就是接纳聋,接纳手语。作为聋童的听人家长和身边的健听 亲友,这种接纳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他们努力把自己也改变成为“聋人”。

这本书集中了来自世界上17 个国家的教育专家、医务工作者、聋/ 听 教师和聋童家长的经验,介绍了这些国家的家长和社区是如何让聋童融入家 庭和社会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听障儿童的语言(口语/ 手语)交流能 力。这本书还介绍了听力学方面的知识,指导家长如何预防聋,如何检测孩 子的听力,如何发展聋童的听说能力和社交技能。

无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先学习哪一种语言(手语/ 口语),父母及教师 都应该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使聋童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和快 乐,以能自主且自如地运用一种语言为目标。在聋教育中,我们不应给语言 注入过多的价值观,打上标签。尽管口语是主流社会的语言,是强势语言, 我们也应该根据每个聋孩子发展的需要选择他们的第一语言,并尊重他们的 语言。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隔离、偏见和歧视。只要我们都接纳聋童,关 心和帮助聋童,聋童也能和普通儿童一样快乐地成长,同步地发展。

我在爱德基金会从事聋儿康复和教育项目已有近18 年。从一开始推动 聋儿语训项目到开展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我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聋和 聋教育方面的知识,走进了很多天真可爱、聪明活泼的聋孩子的生活,结识 了他们的父母和辛勤耕耘在聋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特别是结识了那些与聋 童有着天然亲和力的聋人教师们。我看到了他们的能力以及手语和聋文化的 魅力。作为一个母亲,我太喜欢这些可爱的聋孩子了。我认为他们除了听, 其他方面应该和健听孩子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健听孩 子更好。如在视觉方面,他们是非常强势的。特殊教育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 长处 ,取长补短。我非常同情这些孩子的家长,敬佩聋教育的老师。正是 这样一群特殊领域中的人给了我这些年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也给了我勇气 和力量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我要把这本书献给他们——中国所有听障儿童 的家长和他们的亲属、基层医务工作者和从事聋儿早期教育的老师们,希望 这本书对他们有帮助。

美国西方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提高世界上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残 障儿童和妇女的健康和教育的非营利出版社。这本书是该出版社正在出版的 有关残障儿童早期教育系列丛书中的其中一本。感谢美国西方基金会授权我 翻译这本书,而且同意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和插图作适当地改编,以适合中 国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我还要感谢徐霞、仲鑫和李雪在翻译中给我提供的帮 助 。我特别要感谢戴曼莉老师对这本书的中国手语插图和排版设计作出的 贡献。戴曼莉老师曾经在南京聋人学校双语学前班任教,是一位优秀的聋人 教师。感谢她允许我把书的封面照片换成了她和她的学生的照片,使得这本 书更贴近中国读者。照片中戴曼莉老师正在用手语和她的学生讲故事。最后 我感谢挪威Signo 基金会资助的SigAm 双语聋教育项目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 的资金援助。由于时间仓促,在本书的翻译中难免会存在错误,也请大家多 多批评指正。

顧問與審稿人員

如何幫助聽障兒童溝通是個頗爭議的話題。我們特別感謝許多支持我們的人不吝提供指引和意見,就算書中有些內容他們並不完全同意,這些人仍無私付出。

若非家長、教師、聽障成人和來自全世界的健康工作人員分享他們的經驗、親身面臨的挑戰和發現的解決方法,這本書將難以完成。

感謝以下團體貢獻心力審閱草稿的團體:

孟加拉共和國:
Center for Disability in
Development
在海地 :
Pazapa
在乌干达:
Uganda Society for
Disabled Children
喀麥隆:
Abundant Life Ministry
for Blind and Deaf
Children
在印度 :
Balavidyalaya
越南: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Pearl S. Buck
International
中國:
Tianjin Hearing 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 Center
牙買加:
Clarendon Group for
the Disabled, Jamaica
Association for the Deaf
辛巴威:
NZEVE Deaf Children’s
Centre
迦納:
Ashanti School for the
Deaf
蒙古:
The School for Deaf and
Blind Children
坦尚尼亞:
Chama Cha Viziwi
Tanzania (CHAVITA)


a group of women and men sit under a tree and look at a book.



我們也要感謝許多顧問、評論家和其他分享知識和專長的人們:

  • Carol-lee Aquiline,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 Finland
  • Jonathan Brakarsh, Family Support Trust, Zimbabwe
  • Freda Briggs, Australia
  • Arlene Brown,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
  • Gonzalo Delgado, Plan Internacional, UK
  • Charlie Dittmeier, Maryknoll Deaf Development Program, Cambodia
  • Birgit Dyssegaard, DANIDA, Denmark
  • Jill Ellis,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Infant Deaf, USA
  • Roxanna Pastor Fasquelle, Mexico
  • Teresa Glass, USA
  • Gulbadan Habibi, UNICEF
  • Kathleen Huff,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Vietnam
  • Khairul Islam, Plan International, Bangladesh,
  • Namita Jacob, Chetana, India
  • Patrick Kangwa, Inclusive Education, Zambia
  • Liisa Kauppinen,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 Finland
  • Margaret Kennedy, Trainer on Disability & Abuse, UK
  • Elina Lehtomaki, University of Syvaskyla, Finland
  • Susie Miles, EENET, UK
  • David Morley, TALC, UK
  • Nancy Moser, Center on Deafness, UCSF, USA
  • Natalia Popova, Los Pipitos, Nicaragua
  • Shannon Reese, USA
  • Charles Reilly, Gallaudet University, USA
  • Rosalinda Ricasa, Gallaudet University, USA
  • Marilyn Sass-Lehrer, Gallaudet University, USA
  • Judy Shepard-Kegl and James Shepard-Kegl, Nicaraguan Sign Language Projects, Inc., USA
  • Andrew Smit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Theresa Smith,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nd Interpreting School of Seattle, USA
  • Ester Tallah, Plan International, Cameroon
  • Abiola Tilley-Gyado, Plan International, UK
  • Andrew Tomkins, Institute for Child Health, UK
  • Joanne Travers, USA
  • Madan Vashista, USA
  • Susan Wecht, USA
  • Cindy Weill,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Vietnam
  • Amy Wilson, Gallaudet University, USA
  • Sheila Wirz, UK
  • Doreen Woodford, Deaf Africa Fund, UK
  • Gabriela Woodman, Jean Weingarten Peninsula Oral School for the Deaf, USA
  • Owen Wrigley, Burma


醫療審閱人員

  • Brian Linde, USA
  • Chris Forshaw, Uganda
  • Mike C.F. Smith, UK and Nepal
A woman and man shake hands while standing in front of a map of the world.


特別感謝這本書和早期協助系列的所有資助者
HCWD FrontMatter 3-1.png

透過國際培幼會 (Plan International,Childreach)──美國培幼會會員、丹麥王國外交部 (DANIDA)、May and Stanley Smith Charitable Trust、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根據合作協議第442-A-00-02-00172-00 號) 各單位提供的贊助,才得以出版這本書籍。書中意見均出自作者,不代表美國國際開發署或其他奉獻心力贊助者。

有些贊助者亦為協作人員,分享他們對於家長和為孩童工作的健康推廣人員的需求的了解。他們審閱並現場測試這本書的草稿版本。